神經節苷脂含有唾液酸的鞘脂類。克倫克(E.Klenk,1935)首先發現在患Tay-sachs病(泰薩氏幼年型黑白癡病)的小兒腦中有蓄積(Tag-Sachs gangli-oside),在腦灰白質中含量很多,所以對這類糖脂命名為神經節苷脂。已知糖部分是由己糖、氨基糖、唾液酸組成的腦神經節苷脂有8種以上。由山川民夫(1951)在馬血球基質中找到的非神經系統的神經節苷脂——主要是血苷脂[hematoside,結構為神經酰胺(1←1β)GLc(4←1β)Gal(3←2α)唾液酸]。神經節苷脂較多地存在于細胞膜,以其與膜功能的關系被引起重視。破傷風菌和霍亂菌的外毒素可與特定的神經節苷脂分子特異性結合。在水和有機溶劑中可溶。在水中是以數百萬個分子聚合的微團狀態存在。
神經節苷脂對神經再生有重大促進作用。加拿大金爵集團腦科學研究室首席科學家Gatte Walker博士進一步研究發現,神經生長因子(NGF)和神經節苷脂(GM)是腦神經再生發育必需物質,GM介導NGF數十倍增強其活性,形成新的豐富的神經網絡,修復并促使腦神經再次發育。
GM能夠介導神經生長因子NGF促進腦神經細胞再生,表現出良好的生物效應。——《西安交通醫科大學學報》
NGF和GM目前無論在試驗中,還是臨床實踐里都顯示出對神經系統促進恢復效果,已成為研究的熱點。如這兩種藥物協同作用能得到充分應用,必將能為中樞神經疾病患者帶來更大希望。——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目前較常使用的神經節苷脂主要有納勃、納勃、施捷因、申捷、賽典等。建議患者朋友在使用神經節苷脂之前要先詳細閱讀說明書,并在有經常的專業醫生指導下按時按量使用,做到良好用藥,健康用藥。詳情可致電 400-101-6868,咨詢百濟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