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UTI)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女性感染率約2.05%。它可分為下泌尿道感染(尿道炎、膀胱炎)和上泌尿道感染(輸尿管炎、腎盂
腎炎)。下尿道感染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上尿道感染,上尿道感染不及時治療可轉為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是導致終末期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時積極地治療急性泌尿道感染是非常重要的。臨床運用中常選用氨芐青霉素、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先鋒霉素類等。有時結合尿培養針對性用藥及時對癥治療,疾病恢復仍很慢。在應用抗生素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治療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現將急性泌尿道感染60例對照結果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60例中,男9例,女51例,平均年齡46.9歲。診斷標準參照第二屆全國腎臟病學術會議標準。全部病人均有發熱或伴畏寒及尿路刺激癥狀(尿頻、尿急或伴尿痛)和尿常規異常(有白細胞、膿尿、部分有蛋白或管型)伴腰痛28例,伴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腹脹)16例。
1.2 治療方法 60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甲組、乙組。甲組以常規抗生素及對癥治療(單用西藥組)。乙組在甲組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5g,黃芩15g,銀花15g,蒲公英30g,滑石12g,車前草30g,生甘草3g,每日1劑常規煎服(中西藥結合組)。所有病人每天記錄體溫、癥狀,查尿常規。以熱退穩定,尿道刺激癥狀及其他癥狀消失,尿常規正常,尿菌陰性為治愈標準。
1.3 結果 甲組平均退熱3.5天,癥狀消失為4.3天,尿常規陰轉為7.5天;乙組平均退熱為2.2天,癥狀消失3.2天,尿常規陰轉為4.9天,乙組療效明顯優于甲組。
2 討論
泌尿系感染屬于中醫的淋證范疇,其發病與濕熱毒邪侵襲及臟腑功能失調有關。淋證之表現與肝經密切相關。肝主疏泄濕熱侵襲,肝失疏泄,或氣機升降失調,氣滯濕阻,亦可見淋之表現。若氣滯不行,久則瘀血阻滯,使病情纏綿難愈。故方用柴胡疏肝理氣、清熱解毒為主,配黃芩、銀花、蒲公英、滑石、甘草清熱利濕通淋。現代藥理證實,柴胡總甙具解熱抗炎作用,黃芩甙具抗菌消炎作用,銀花中主要成分綠原酸、異綠原酸也具抗菌消炎作用。以上組方相輔相成共奏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之功。結合西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標本皆治,既消滅了病原體,又改善了癥狀。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泌尿道感染,可起到退熱迅速,尿道刺激癥狀消失早,尿常規陰轉快等優點,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6年4月2卷4期;《中西醫結合治療泌尿道感染》;王志權,王勝琦,李國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