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是一種毀容殘肢的疾病,歷史上在世界范圍內曾經到處可見,瘤型麻風本型約占麻風患者的20%,因皮膚病變常隆起于皮膚表面,故稱瘤型。本型的特點是患者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缺陷,病灶內有大量的麻風桿菌,傳染性強,除侵犯皮膚和神經外,還常侵及鼻粘膜、淋巴結、肝、脾以及睪丸。病變發展較快。
癥狀表現為(1)皮膚:初起的病變為紅色斑疹,以后發展為高起于皮膚的結節狀病灶,結節境界不清楚,可散在 或聚集成團塊,常潰破形成潰瘍。多發生于面部、四肢及背部。面部結節呈對稱性,耳垂、鼻、眉弓的皮膚結節使面容改觀,形成獅容(facies leontina)。(2)周圍神經:受累神經也變粗,鏡下,神經纖維間的神經束衣內有泡沫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抗酸染色可在泡沫細胞和Schwann細胞內查得多量麻風桿菌。晚期,神經纖維消失而被纖維瘢痕所代替。神經病變的臨床表現和結核樣型相似。(3)粘膜:鼻、口腔,甚至喉和陰道粘膜均可受累,尤以鼻粘膜最常發生病變。(4)臟器:肝、脾、淋巴結和睪丸等臟器常被瘤型麻風波及,可伴有肝、脾和淋巴結的腫大。鏡下皆見泡沫細胞浸潤。睪丸的曲細精管如有泡沫細胞浸潤,可使精液含有麻風菌而通過性交傳染他人。
沙利度胺片作用機制推測有免疫抑制、免疫調節作用,通過穩定溶酶體膜,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性,產生抗炎作用。尚有抗前列腺素、組胺及5-羥色胺作用等。能增強其他中樞抑制劑,尤其是巴比妥類藥的作用。
沙利度胺片為谷氨酸衍生物,對麻風病無治療作用,與抗麻風病藥同用以減少麻風反應,治療各型麻風反應,如淋巴結腫大、結節性紅斑、發熱、關節痛及神經痛等療效較好。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要注意的是,沙利度胺片為強致畸藥,故孕婦禁用,育齡婦女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方可應用。停藥6個月以上方可懷孕。一般發生在妊娠前3個月,尤其是第45~55天。但并非在服藥期間均發生畸形。無骨髓抑制,無肝腎、心肺、大腦等毒性報道。至今半死量沒有測出,不引起慢性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