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抑郁癥、雙相障礙(躁郁癥)和精神分裂癥,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人群中大幅度上升,瓦薩學院心理學教授阿比蓋爾?貝爾德(Abigail Baird)說,精神疾病“對于每個人,都是種不同的疾病,精神健康的研究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遺傳因子、經歷和環境因素,都能影響精神健康。然而,“具有足夠的科技手段,我們才可以去了解所有這些因素如何作用,創造出疾病早期更有效的干預措施。”
7月19日在國會山舉行關于神經科學的情況介紹會,該大會由AAAS組織、達納基金會承擔經費的和由AAAS首席執行官及《科學》執行出版人艾倫•I.雷希訥爾(Alan I.leshner)擔任主持,約有50人參會,包括國會工作人員和聯邦科學家。貝爾德在大會上做了演講。
美國眾議員查卡•法塔赫(Chaka Fattah)(民主黨-賓夕法尼亞州),在介紹會的開幕詞中說,這將有助于他和其他的與會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圍繞精神健康和青春期的關鍵問題。”這些問題中,可能有許多涉及保健費用以及教育和犯罪方面。
青春期是大腦快速生長的時期,類似于小孩學步階段,隨著生長出現一些行為的變化,和增加了某些精神疾病的風險。這個發育階段,恰與許多壓力重的生活事件絞在一起——它們可以從睡眠不足、吸毒至大學生活的一般性挑戰——可能會觸發這些疾病的產生。
貝爾德指出,“青春期本身可能是有壓力的,”而且,它是一個“發育程序前期和環境經歷之間的極其大量而高度動態的相互作用時期。”
例如,
抑郁癥出現的高峰時期在第7年級和第8年級,這可能是由于剛進入青春期、身體的變化和對這些變化的感覺。貝爾德強調,近幾年來青少年的抑郁癥發病率與自殺率都有所上升,因此在這方面需要大力研究。
“青少年不具備成人的生活經驗”,貝爾德說:“這聽起來似乎沒什么,但是有時候當你需要更好的處理一些事情時就會發現沒有生活經驗會很困難。”
對于抑郁癥,正確的治療——藥物聯合心理療法——是非常有效的;約有一半患過抑郁癥的青少年不會復發。然而,對另外2種主要首診于青少年的的精神疾病,雙相障礙和
精神分裂癥,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鋰鹽是歷來被用于治療雙相障礙的傳統藥物,但是由于其手指震顫等副作用,許多人停止服用。目前有一些較新的雙相障礙藥物,但其中一些可能并不適用于青少年。盡管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藥物也有很多,但可能只能緩解癥狀,并不能完全治愈。
雖然,這些疾病可能在青春期首次發病,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早期大腦發育過程中的發病線索。例如,在一個精神分裂癥的經典研究中,埃默里大學的伊萊恩•沃克(Elaine Walker)和她的同事們,通過觀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兒童和他們的健康同胞生活片段的家庭影片,來進行研究。
貝爾德說:“沒有經過心理學或精神疾病正式培訓的觀察人員,幾乎總是能夠區分出通常不足5歲兒童中將來會患精神分裂癥的孩子。”這種差異或許有些微妙——有的孩子很少笑,或者動作有點兒怪異——但仍然很明顯。
研究人員已發現發育期內早期的運動與后來的精神疾病之間存在某種聯系,而且這些運動問題的嚴重性,可能與以后精神疾病的預后有關。
貝爾德說,然而,這些早期跡象并不意味著精神科醫師,可以給這些幼童作出診斷并給予藥物治療,對精神疾病作出早期診斷比較困難,貝爾德說:“對于尚未確診者需要非常謹慎,不要急于給出肯定的或可能的診斷,因為這樣做可能很危險的。”
此外,她強調在尚未考慮其他替代療法的情況下,即使年輕患者已經診斷患有抑郁癥或其他精神疾病,也不要馬上用精神病藥物治療。
“用精神病藥物治療是最后的選擇,”,貝爾德說: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正常活動能力擾亂的一些情況,被認為只有患精神疾病時才會發生。“大腦的生長發育,是基于生活的經歷和一種類似的許多與遺傳相關而預先設定的生物學程序進行的。但是,沒有經歷經驗,大腦將不會生長發育。因此,如果一種疾病正阻止一個人與其他人交往和導致一種半正常人的生活,這時,藥物治療才可能是一個合理的選擇,但應作為最后的手段。”
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最終的目標。研究人員希望有一天,能夠識別精神疾病的早期癥狀或其他風險因素,從而提供相應的指導,以幫助他們鍛煉,甚至防止疾病的發生。
貝爾德說:“如果根據你的家庭狀況、出生史和早期生活經歷,可以知道你存在患病風險,那么此時,去競爭激烈的學校、社會壓力緊張的地方,對你來說,也許就不是最好的選擇。”避免這樣一種緊張的生活方式,也許有助于使具有發生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或者避免疾病的發生。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大腦發育的各方面都很正常,不會罹患精神疾病,然而,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精神癥狀。貝爾德說:“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他們患病的原因,并幫助他們更快地恢復,就是我們最大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