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為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小兒因多種原因(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嚴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
治療原則和方法
1)綜合康復醫療
如運動(體育)療法,包括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認(鼻、耳等)、訓練抓物、持物、 起坐、搖擺、扶行(背靠墻、面朝墻)、原地運動(彎腰拾物、抬腳訓練、單腳獨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療法,包括神經電刺激療法、溫熱療法、水療法;還有作業療法即能力訓練,現在這種專門化的醫院或診所在城市也有了,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可以選擇,但療效一般。現代醫學治療方法如下:
1.手術;2.矯形器;3.水、電、光、聲療法;4.語言、交流的治療;5.運動功能的治療;6.ADL訓練
2)發病機制
人體正常肌張力調節及姿勢反射的維持有賴于皮質下行纖維抑制作用與周圍Ⅰa類傳入纖維易化作用的動態平衡,如皮質下行纖維束受損,下行抑制作用必然減弱,周圍傳入纖維的興奮作用相對增強,可出現痙攣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感知能力如視、聽能力受損可使患兒智力低下,基底節受損可導致手足徐動癥,小腦受損可發生共濟失調等。
3)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
(簡稱SPR手術)是治療痙攣性腦癱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1978年由意大利一名外科醫生創立并很快在全世界推廣。因為大腦皮質的上運動神經元 小兒腦癱損傷后,不能控制下運動神經元的活動,某些神經纖維是造成肌張力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作SPR手術就是運用現代電生理技術和顯微外科技術尋找出并切除這些神經纖維,令過分活躍的反射弧回復穩定,改善痙攣。成功率大約在 50-80%。手術后還要進行康復訓練和肌力平衡協調訓練。該手術的適應癥是年齡 5-7歲,單純性痙攣性腦癱,智力基本正常,肌張力 3 級以上,有一定的控制運動能力,同時沒有肌張力低下、手足徐動、共濟失調、肌肉攣縮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