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老性癡呆癥造成患者記憶喪失,以致最終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全球目前大約有2500萬早老性癡呆癥患者,人口老齡化趨勢使這一形勢更為嚴峻。各國研究人員正嘗試通過不同方式攻克早老性癡呆癥。在美國早老性癡呆癥學會近日舉辦的研討會上,數家研究機構的專家匯報了他們取得的一些新進展。
早老性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氏癥,尚無特效藥可治。醫學上認為該病是由貝塔-淀粉狀蛋白在大腦中過度積聚形成斑塊、損害腦組織所致。美國梅奧診所的專家發現,在確診該病之前的3至5年間,患者血液中“貝塔-淀粉狀蛋白42”水平有明顯降低。專家推測,這是該蛋白在腦部積聚的結果。一些公司正在研制防止這種蛋白積聚的藥物。
美國康奈爾大學韋爾醫學院的一項研究則表明,人體產生的
免疫球蛋白含有針對貝塔-淀粉狀蛋白的特殊成分,能將后者“拖”出神經系統。專家認為,這一發現也許有助于找到一條安全的治療新路。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試驗一種能抑制伽馬-分泌酶的藥物。伽馬-分泌酶能誘使正常的貝塔-淀粉狀蛋白發生變化,阻塞大腦并殺死神經細胞。研究發現,該藥可改善部分早老性癡呆癥患者的記憶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吸入胰島素能增強一些癡呆癥患者的記憶力,但這只適用于那些APOE-4基因沒出現變異的人群。而早先的研究顯示,APOE-4基因變異會增加早老性癡呆癥的發病風險。
對于認知能力受到輕微損害的患者,中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某些中草藥能產生一定的療效。日本的研究人員則發現,少量、不劇烈的身體活動和唱歌有助于這類患者認知能力的修復。
此外,一些研究還著眼于預防早老性癡呆癥。
高血壓、高膽固醇和
糖尿病都會增加早老性癡呆癥的發病機會。瑞典研究人員發現,肥胖能使早老性癡呆癥的發病風險增加1倍,原因可能是血流不暢影響了動脈血管對大腦的供血能力。
美國早老性癡呆癥學會的一項研究表明,以下一些做法有助于預防早老性癡呆癥:經常從事每天散步半小時等鍛煉;保持人際交往;從事有一定智力難度的工作或愛好,比如記憶7位數的電話號碼、猜謎等;多吃水果和蔬菜,尤其是綠葉菜以及核桃、深色果品和脂肪多的魚等富含歐米加-3脂肪酸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