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骨關節炎系由于老年或其他原因如創傷、關節的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引起關節軟骨的非炎癥性退行性變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骨關節炎的癥狀可產生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
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等,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
骨關節炎的癥狀表現為:
1、關節腫脹:因局部骨性肥大或滲出性滑膜炎引起,可伴局部溫度增高、積液和滑膜肥厚,嚴重者可見關節畸形、半脫位等。
2、壓痛和被動痛:受累關節局部可有壓痛,尤伴滑膜滲出時。有時雖無壓痛,但被動活動時可發生疼痛。
3、關節活動彈響(骨摩擦音):以膝關節多見。檢查方法:患者坐位,檢查者一手活動膝關節,另一手按在所查關節上,關節活動時可感到“咔噠”聲。可能為軟骨缺失和關節欠光整所致。
4、活動受限:由于骨贅、軟骨喪失、關節周圍肌肉痙攣以及關節破壞,可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骨關節炎是骨關節生理性退化的表現,尚無逆轉或中止該病進展的藥物。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疼痛,緩解癥狀,阻止和延緩疾病的發展,保護關節功能,以防殘廢。采用綜合治療,包括病人教育,藥物治療,理療及外科手術治療。
骨關節炎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癥狀;大多數患者癥狀局限于關節;極少數患者因壓迫神經根,引起相應的肢體神經根痛或傳導感覺異常。有神經癥狀者,多數經過休息或治療可恢復,僅個別遺留神經元性癱瘓。還有極個別患者因椎動脈受壓,可出現腦缺血癥狀。如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癥狀可得到控制。個別骨關節炎患者也可以出現關節局部破壞,并導致功能障礙和畸形。
幼年時營養合理,終身保持適度合理的運動,不過量運動并防止急慢性損傷,老年人應避免劇烈運動,以散步、太極拳等和緩運動為主。當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時應減量甚至停止運動。同時應注意保暖,保持合適體重,對防治該病均有好處。關節病變較重的老年朋友應扶手杖行走,減輕關節負擔。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患者對骨關節炎要有所認識,體育鍛煉要循序漸進,防止關節過度運動和負重,避免關節機械性損傷。進行科學的治療及護理,以改善骨關節炎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