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控制血糖水平,患有II型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持續性地進行治療,但具體的治療方法難以掌握。長期以來,研究者們試圖尋找新的方法讓糖尿病藥物在體內的時間停留的久一點。而最近一項研究成功地在小鼠以及猴子水平驗證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這種方法可以使單次注射的藥效達到一個月之久。
最新一批的糖尿病藥物中都含有一種叫做LGP1的多肽,這種物質能夠在葡萄糖濃度較高的時候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這一藥物聽上去可能十分靠譜,但是其半衰期極短,在進入人體之后會快速地降解,因此該多肽藥物的長期藥效可能有限。通過與其它化合物分子偶聯或許能夠延長其半衰期,然而也僅僅能夠存在3-7天而已。
如今,美國的糖尿病患者已經有每周注射一次藥物的選擇。但科學家們并不甘心于此,他們希望尋找進一步延緩該藥物降解的方法。來自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們將GLP1與多聚物分子進行了偶聯,這類多聚物在低溫的環境中會呈液態,但在高溫狀態下(即體內溫度)即轉變為膠狀。這意味著這一溶劑在單次注射之后,能夠十分緩慢地在體內釋放,因此能夠在較長時間內控制血糖的水平。
為了檢測這一方法的實際治療效果,研究者們建立了小鼠以及猴子的糖尿病模型并進行藥物 試驗。結果顯示,在小鼠水平,這一藥物單次注射能夠在10天之內起到保護作用,而在猴子中這一數字達到了17。這一效果比目前市場上的任何一種糖尿病藥物都要強。
考慮到不同物種的代謝水平的差異,研究者們認為在人體水平該藥物單次注射能夠在一個月內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
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志上。(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