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過少是指月經周期規律,月經量明顯減少,不足30ml,或經行時間縮短至1~2d,經量亦少,甚至點滴即止,連續出現2~3個周期以上[1]。月經過少若不及時治療,可發展為閉經,對未育者而言可影響生育,從而影響女性的身心健康。近年來臨床實踐中因此病前來就診的患者呈上升趨勢,且多為30歲左右女性,而西醫采用人工周期療法的療效并不是很明顯。筆者認為本病主要的病機為肝郁脾虛、腎虛血瘀,臨證采用疏肝健脾、補腎行血調經,并根據月經周期治療,療效尚可。
目的:探討運用中醫理論治療月經過少的臨床療效。方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月經周期,運用逍遙散合歸腎丸加減治療月經過少。結論:遵循月經周期,運用疏肝健脾、補腎行血調經方逍遙散合歸腎丸加減,治療月經過少有較好的療效。
1病因病機
育齡期婦女擔負著經、孕、產、乳的生理功能,皆以血為用,常常不足于血,有余于氣,還肩負家庭生活工作的負擔,往往易出現情緒波動。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中指出:“婦人之病,因虛、積冷、結氣。”把“結氣”列為婦科疾病的重要病因。《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于氣也。”且目前人工流產的普遍性,使沖任、胞宮直接受損,有報道稱我國每年人工流產人數達1000萬人次左右[2]。
月經過少的病機有虛實兩端。虛者有腎虛和血虛,實者有血瘀和痰濕[1]。臨證中,筆者發現因育齡期婦女的特定使命和身份,此病病位在肝、脾、腎,主要的病機為肝郁脾虛、腎虛血瘀。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指出:“女子以肝為先天”。肝為藏血之臟,主疏泄,具有貯存與調節血液,疏導氣機的作用,體陰而用陽,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致肝郁脾虛,脾主運化,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沖任失養,或脾運化水液功能失常,濕聚成痰,痰飲壅滯沖任、胞宮,均可發生本病;若肝藏血量不足,不能充盈沖任,亦可發生本病。且肝的疏泄功能和調節血量也有密切關系。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以肝屬木,木氣沖和條達,不致遏郁,則血脈得暢。”《醫林繩墨·血論》說:“血者,依附氣之所行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若氣機郁滯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均可形成血瘀狀態,則經脈不暢,沖任不通,血海空虛,亦可發生本病。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內寓腎陰腎陽,主藏精,所藏之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養精,即肝腎同源,精血互生。《傅青主女科》說:“經水出諸腎。”《女科經綸》引虞天民之語:“月水全賴腎水施化。”腎為天癸之源,沖任之本。《素聞·上古天真論》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若腎精不足,天癸不能按期而至,沖任不盛,可發生本病;精虧則血少,肝血不足,亦可發生本病;若腎陰虧損,沖任虧虛,亦可發生本病。外加人工流產等手術損傷沖任、胞宮,使腎陰虧虛、血瘀氣滯、沖任失調[3]。因此,肝郁脾虛、腎虛血瘀為本病的主要病機。
2辨證論治
根據其病因病機,治療上遵循月經周期運用疏肝健脾、補腎行血調經法。方擬逍遙散合歸腎丸加減,基本藥物為: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山藥、菟絲子、杜仲、熟地、山茱萸、枸杞、炙甘草,并根據月經周期及隨證加減。
21經后期:血海相對空虛,為陰血長養階段,治法上以健脾疏肝補腎為主,處方: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山藥、柴胡、菟絲子、杜仲、熟地、山茱萸、枸杞、炙甘草。
22經間期:陰精充盛,重陰轉陽期,治法以疏肝健脾、補腎行血為主,處方: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山藥、熟地、山茱萸、丹參、雞血藤、炙甘草。
23經前期:為陽長期,使陰充陽長,治法以疏肝補腎健脾為主,處方:菟絲子、熟地、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山藥、炙甘草。
24月經期:重陽轉化期,血海由滿而溢,治法以活血調經為主,處方: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熟地、香附、川牛膝、澤蘭、炙甘草。
3典型病例
王某,女,32歲,已婚,個體戶。2012年9月3日初診。自訴月經量少1年余。1年多來因業務繁忙、壓力較大等原因經量明顯減少,經期2~3d,有時甚至點滴即止,用護墊即可,周期如常,經色暗黑,經前乳房脹痛,煩躁易怒,自覺腰酸力。平時因忙碌且月經周期正常,未予重視治療。月經初潮14歲,既往月經正常,經期5~6d,周期26~28d,量中,無血塊。末次月經:8月31日×2d,量少。生育史:1-0-1-1(6年前剖腹產,2年前人流)。放環2年。因長期經量減少明顯,遂前來就診,目前患者自覺情緒不穩定,煩躁易怒,腰酸乏力,胃納欠佳,二便尚調,夜寐欠安。舌淡紅,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婦科檢查無異常。陰超提示子宮、雙側卵巢未見明顯異常。性激素檢查無明顯異常。四診合參,證屬“肝郁脾虛、腎虛血瘀”,治以疏肝健脾、補腎行血調經。方擬逍遙散合歸腎丸加減,處方:當歸12g、白芍12g、白術12g、茯苓12g、山藥12g、柴胡12g、八月札12g、菟絲子12g、杜仲12g、熟地12g、山茱萸12g、枸杞9g、炙甘草6g、酸棗仁15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囑患者注意勞逸結合,調節情緒。2012年9月10日二診:訴服藥后飲食和睡眠較前改善,舌脈同前。處方:柴胡12g、佛手9g、當歸9g、白芍12g、白術12g、茯苓12g、山藥12g、熟地12g、山茱萸9g、杜仲12g、丹參12g、雞血藤12g、炙甘草6g、酸棗仁12g×7劑。煎服法劑注意事項同前。2012年9月17日三診:訴腰酸乏力較前改善,仍時有煩躁易怒,舌較前紅潤,齒印稍有好轉,苔薄白,脈細。處方:菟絲子12g、熟地12g、柴胡12g、佛手9g、當歸12g、白芍12g、白術12g、茯苓12g、山藥12g、炙甘草6g×7劑。煎服法劑注意事項同前。2012年9月24日四診:訴無明顯乳房脹痛,脾氣較前好轉,舌淡紅,邊略有齒印,苔薄白,脈弦。處方:柴胡9g、當歸12g、白芍12g、白術12g、熟地12g、香附9g、川牛膝12g、澤蘭9g、炙甘草6g×7劑。煎服法劑注意事項同前。2012年9月30日五診:訴9月27日月經來潮,持續3d,月經量較前略有增多,色較前鮮紅,經前無明顯乳房脹痛,情緒尚平穩,納寐尚可。后按上述方法堅持兩個月,經量較前增多,經期3~4d,諸癥明顯減輕。
參考來源:《中醫學報》2013年8月第23卷;《月經過少臨證體會》;張紅 楊榮 姜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