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13例患者的護理,總結了其形成的高危因素,并開展綜合護理,結果13例中除1例并發肺栓塞死亡外,其余12例癥狀完全消失,1例下肢輕度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ICU危重患者的一種嚴重并發癥,加強對患者的觀察并采取綜合的治療及護理措施,是患者康復的關鍵。1臨床資料2010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患者435例,由于長期臥床導致深靜脈血栓的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左下肢9例,右下肢4例,平均年齡58歲,肺心病4例,腦梗死3例,心肺復蘇2例,外科術后2例,復合外傷2例。血栓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2例,腫脹疼痛不明顯3例,其余經床旁彩超確診。
2護理
2.1體位ICU病人病情重,患者自主活動差,有的不能自主翻身,護士應及時幫助病人改變體位,一般2h翻身活動1次,保持下肢靜脈回流通暢,能有效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2.2患肢的護理抬高下肢20°~30°,膝關節屈曲10°~15°,可使靜脈呈松弛狀態,有助于靜脈回流,緩解腫脹疼痛。血栓形成2周內絕對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臟水平15~20cm,同時注意患肢保暖,室溫保持22~25℃,不得按摩或做劇烈運動,避免過多移動患者,以免造成栓子脫落,嚴密觀察患肢皮溫及足背動脈波動情況。
2.3藥物+溶栓治療的護理ICU患者常用丹參、銀杏達莫等活血化瘀藥物,對高凝狀態的應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藥物,如低分子肝素類(齊征0.4ml或依諾肝素鈉40mg)皮下注射,每天1次。溶栓及抗凝治療期間應嚴密觀察有無出血發生或出血傾向,牙齦、皮膚黏膜的顏色,注射部位有無青紫或血腫,定時檢測凝血酶原時間等。用藥后嚴密觀察患肢皮膚色澤、溫度、感覺和動脈搏動度,注意皮膚有無消腫,每日定時測量患肢周徑,并與健側肢體對照,若發現雙側下肢(健肢與患肢)相應平面的周徑相差0.6cm以上,及時通知醫生。
2.4預防肺栓塞保持呼吸道通暢,觀察呼吸節律、強度變化,為避免栓子脫落,禁止對患肢施加壓力,如按摩、靜脈推注藥物等。注意保護靜脈,尤其對長期輸液或使用刺激性藥物者,應避免在下肢同一部位、同一條靜脈上反復穿刺,靜脈留置不超4天。避免患者用力大便,指導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觀察患者呼吸情況,若突然出現呼吸困難、煩躁、呼吸頻率加快、發紺、胸痛等癥狀,應首先考慮肺栓塞,迅速通知醫生,給予面罩吸氧,準備氣管插管、
呼吸機及搶救物品,協助搶救。
2.5皮膚護理保持床鋪干燥、平整、清潔、預防褥瘡的發生,特別對于使用硫酸鎂外敷患肢的 患者,更應及時更換被褥,以保持被褥柔軟、清潔,使患者自覺舒適。
2.6心理護理因患者突然下肢腫脹、緊張、恐懼,護士應關心體貼患者的病情,向清醒患者主動解釋其病的原因以消除其緊張、恐懼的心理,介紹本科的治愈病例及治療方法,以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
2.7飲食指導由于本病與血液粘稠、血脂高等因素有關,故指導患者應低脂肪、高維生素、粗纖維、優質蛋白飲食,以保證每日飲水量,多飲水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同時保持大便通暢,以減少因用力排便時致腹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3討論
ICU危重患者長期臥床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舒適的臥位,糾正血液高凝狀態,注意肢體保暖,高質量的飲食,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參考文獻:ICU患者長期臥床致下肢深靜脈血栓13例護理體會,劉福莉,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12年第9卷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