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特別是城鎮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年齡小于40歲的青年人肥胖比例逐年增高。本研究旨在對肥胖青年
脂肪肝的發生率及其與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關系進行探討,以利于臨床治療的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10月~2006年10月來我院體檢的年齡小于40歲的肥胖青年69例,男42例,女27例,年齡26~40歲,平均34.7歲。將所有入選者查肝臟B超,測血脂、血糖,測血壓,并分為脂肪肝組和非脂肪肝組。
1.2 方法
1.2.1 肥胖的標準 計算體重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2),BMI≥26為肥胖。
1.2.2 脂肪肝腹部B超診斷標準[1] 脂肪肝腹部B超診斷標準為:(1)肝區近場彌漫性點狀高回聲,回聲強度高于脾臟和腎臟,少數表現為灶性高回聲;(2)遠場回聲衰減,光點稀疏;(3)肝內管道結構顯示不清;(4)肝臟輕度或中度腫大,肝前緣變鈍。僅具備第(1)項者作為疑似診斷,具備第(1)項加其余一項及以上者可確診為脂肪肝。
1.2.3 血脂標準 血清總膽固醇≥7.2 mmol/L和(或)血清甘油三酯≥1.7 mmol/L為高脂血癥。
1.2.4 高血糖標準 空腹血糖≥6.1 mmol/L。
1.2.5
高血壓病 靜息狀態下不同日至少2次測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排除繼發性高血壓病。
1.3 統計學方法 各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69例肥胖青年中,脂肪肝組41例(59.42%),非脂肪肝組28例(40.58%)。脂肪肝組高脂血癥、高血糖和高血壓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非脂肪肝組,兩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間資料比較見表1。表1 脂肪肝組與非脂肪肝組
高血脂、高血糖和高血壓患病率比較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地改善飲食,易造成營養攝入過多,因不重視體育鍛煉,所以體內多余的熱量得不到消耗,長時間蓄積后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體內造成肥胖。從食物中吸收的脂肪和自身合成的脂質部分經肝臟氧化分解,部分形成儲存脂肪,剩余部分聚集于肝細胞內。膽堿和蛋氨酸為重要的抑脂因素,缺乏時脂肪會過多地堆積于肝細胞內,形成脂肪肝[2]。形成脂肪肝后,大量脂肪蓄積在肝細胞內,使糖異生增加,而糖向脂肪的轉化因脂肪代謝障礙而相對減弱,導致血糖增高[3],形成
糖尿病。另外,肥胖人群同時存在脂肪肝與胰島素抵抗有關,胰島素抵抗進而影響血脂,如此產生惡性循環[4]。高血壓病不僅是血流動力學異常疾病,其與糖代謝、脂代謝紊亂密切相關,均屬于代謝紊亂綜合征,且相互影響[4]。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病均是
冠心病、
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嚴重危害生命健康。本研究觀察到年輕肥胖患者中,脂肪肝組中“三高”的患病率明顯高于非脂肪肝組。而脂肪肝并非是一種獨立性的臨床疾病,而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脂肪蓄積過多的一種病理狀態。從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當肥胖青年出現脂肪肝時代謝紊亂已達到較嚴重程度,而且脂肪肝同“三高”互成因果、相互影響促進代謝紊亂的加劇。近年
心腦血管發病率逐年增高并有年輕化的趨勢,搞好預防是控制本病的關鍵。肥胖青年是日后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
減肥的同時,一旦出現脂肪肝,嚴格進行藥物治療是必要的。(參考來源:肥胖青年脂肪肝與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關系的研究,王喜卓,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7年第4卷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