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是發生于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炎癥性
皮膚病。發于頭部者,常呈散在性,大小不等,顏色鮮紅或黃紅色鱗屑斑,境界明顯,傾向融合,頭皮富有脂垢或皮屑,瘙癢劇烈。重癥者可呈大片彌漫性損害,炎癥顯著,經過半傾向濕潤變化,表面糜爛,滲液,結厚痂,并有臭味。頭發往往變細、變軟,容易折斷和脫落。病程慢性經過呈反復發作。此病給患者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及煩惱,同時也影響了患者的正常學習、工作,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但目前尚無滿意療法。近年來筆者自擬殺菌止癢湯治療頭部脂溢性皮炎,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方藥組成與用法
香茅40g,蛇床子、苦參、紫蘇、白鮮皮、吳茱萸各20g。先剪短頭發,每次用藥1付,煎水半盆,溫熱時用小毛巾蘸水,反復擦洗患處15min,每天用原藥洗2次,隔3日洗1天。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22歲,因頭部起皮屑、
脫發、瘙癢1年余來診。曾口服酮康唑,采樂洗劑、
希爾生外洗無效。皮膚科檢查:頭部油膩性鱗屑、地圖狀斑片,伴有滲出和厚痂,有臭味,脫發,瘙癢劇烈。診斷:頭部脂溢性皮炎。治療:要求患者規則生活、充足睡眠,調節飲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食物,不飲酒和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上方連用3付后復診,頭屑完全消退,瘙癢消失。
3 討論
頭部脂溢性皮炎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以青壯年為多見。祖國醫學稱發于頭部者,為白屑風,《外科其詮》中則說:“白屑風初生發內,延及面目、耳、項燥癢,日久飛起白屑,脫去又生”。本病由于先天稟賦異常,或嗜食膏粱厚味,濕熱內蘊,兼感風邪,郁于肌膚,濕熱上蒸,皮脂溢出,或濕熱郁之,耗傷陰血,肌膚失養,化成燥證所致。本病易反復發作,其誘發因素,常與飲食、情緒及疲勞有關。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引起的皮膚繼發性炎癥,由于皮脂分泌增多,卵圓形糠秕孢子菌的大量生長繁殖侵犯皮膚所致。筆者所擬殺菌止癢湯中,具有殺菌止癢之功效。據現代藥理研究,香茅、蛇床子、苦參、紫蘇對糠秕孢子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本品能迅速有效地抑制炎癥,緩解頭皮屑增多、油脂分泌旺盛,及由此引發的瘙癢及脫發等臨床癥狀。通過臨床實踐結果證實,本方殺菌作用良好,直達病所,故療效尚佳。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5年6月2卷3期;《殺菌止癢湯治療頭部脂溢性皮炎》;關祥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