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已對焦慮、抑郁這兩個詞司空見慣,甚至掛在嘴邊了。不過,真正理解它們意義的還多是心理、精神衛生工作者和一些有這些癥狀的病人。其實,這兩種情緒在我們正常人群中非常常見,只不過不嚴重或持續時間不長罷了。比如多數人在考試之前都會焦慮,考試結束焦慮也會隨之減輕或消失。當然,有些人可能又會擔心考試能否通過。
作為癥狀,那么什么是焦慮呢?
它包括兩方面的表現:
一方面:內心莫名恐懼,好像大難臨頭,卻說不出為何;或者雖有擔心的對象,但這種擔心在多數人看來過分了。
另一方面:還要有諸如頭暈、臉變紅或白、口干、胸悶、腹脹或腹瀉、尿頻、手腳發麻或發涼的癥狀或者搓手頓足、坐立不安等表現。
只有這兩方面都存在才能稱為焦慮。
而抑郁則不如焦慮容易把握:因為無論病人或醫生都很難準確地表達或描述它。它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還有就是以前喜歡做的事不喜歡做了、遇到高興的事也高興不起來了。除了內在的體驗,抑郁也有外在表現,比如愁眉苦臉甚至垂淚、說話音調低,說話、活動變得緩慢等。
抑郁和焦慮在心理障礙或精神障礙中好像孿生兄弟,常同時或先后出現。這其中要分清誰是主次先后,因為焦慮障礙中輕度的抑郁很常見,
抑郁癥中焦慮更常見,而它們也都會出現在其他精神障礙中,如癡呆、
精神分裂癥。如果抑郁重于焦慮,診斷
抑郁癥的可能性較大,因為在診斷分類中抑郁在等級上高于焦慮。
兩者如何診斷?
當一個人表現出和現實不符、過分不適當的害怕或擔心,同時有生活功能的一定程度的損害時,可以考慮診斷焦慮障礙。焦慮障礙包括:驚恐障礙、恐懼癥、
焦慮癥、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等。而
抑郁癥的診斷除了情緒低落的背景,還要有興趣喪失、無法感到快樂、疲乏、自卑自責自罪、反應慢、反復的自殺想法(計劃或行為)、
睡眠障礙、食欲減退或體重明顯減輕以及性欲減退諸多癥狀中的幾項,并且病人的社會功能(社交、工作、學習、家務等)受損。另外,以上現象持續至少兩周并排除一些其他精神障礙,方能確診。
目前,治療焦慮障礙和抑郁癥多用兩種手段(還有其他物理療法):
一為藥物,一為心理治療。其中,抗抑郁藥在兩種障礙或兩種癥狀共存的障礙中應用廣泛,可緩解焦慮、抑郁。現有研究表明雙受體(腦內神經信號傳導的中介物質)藥物或多受體藥物較單受體藥物療效好,而且起效更快。即使應以心理治療為主的焦慮障礙,輔以這類藥物時也更有利于心理治療,可謂雙管齊下,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