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精神分裂癥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發病,部分病人在分娩后急性起病。此外,本病發病率在絕經階段也較高。以上臨床事實說明內分泌在發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甲狀腺、性腺、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功能障礙,也曾被不少學者疑為本病的病因。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重大精神疾病,癥狀為思考方式及情緒反應出現崩潰。常見病征包括幻聽、偏執、異常妄想及雜亂的言語與思考,并出現社會或職業功能退化。患者通常于青壯年顯現初期病征,其中約1.5%的患者終身為此病所苦。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方式為患者自述經歷以及觀察患者行為等。
研究認為,遺傳、幼年環境、神經科學及心理與社會歷程是導致精神分裂癥的重要因素;某些消遣或處方藥物使用也會引起或加重癥狀。現今精神病學研究主要致力于神經科學所扮演的角色,但迄今未找出合理的生理病因。
精神分裂癥的思維障礙大概分為以下幾種,思維速度障礙、思維形式障礙、思維控制障礙、思維內容障礙等。
思維速度障礙
如思維過程的速度加快或緩慢,例如:患者加快,連跑步也快,打人變快。
思維形式障礙
聯想障礙,如聯想的結構缺乏目的性,思維松弛,思考的過程不符合邏輯等。 例如:患者天馬行空
思維控制障礙
妄想所致,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維不屬于自己,感覺自己的思維在受外力所控制而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控制。例如:患者憂郁表態
思維內容障礙
妄想或類妄想。
雖然精神分裂癥這個名稱字面上有心靈分裂的意思,但是它本身和人格分裂是不同的,也不應該像一些文章、影片或大眾文化一般,把它跟解離性人格疾患混為一談。精神分裂癥與好發暴力行為也沒有關連。雖然精神病狀態常使得病患需要精神醫療的協助,精神分裂病患并非一直是處在這種精神病狀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