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國際著名雜志Nature Genetic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丹麥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了新的遺傳線索,或許可以幫助解釋為何一些兒童在接受麻腮風三聯疫苗(MMR疫苗)注射后會引發發熱性癲癇的發作;研究者表示,大約在1000名注射疫苗的兒童中會有1名兒童發病。
文章中,研究者發現了兩個新型的基因突變或許會使注射MMR疫苗的兒童患高風險的發熱性癲癇;這兩個突變的基因在機體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入侵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發熱性癲癇的主要表現是當兒童體溫較高時會失去意識發生機體痙攣,整個過程發生會持續1-2分鐘,盡管發病時間非常短,這種現象也應引起家長的注意。
研究者表示,發熱性癲癇異于癲癇性發作,后者在不發熱的時候也可以發生;隨后研究人員又發現了4個和發熱性癲癇相關的遺傳突變,但其都和MMR疫苗注射無關,這四個突變基因可以幫助控制機體細胞的離子通道,對于神經細胞間的交流非常關鍵。研究者指出,未來研究中我們還將對其它可能的遺傳突變進行診斷檢測,來降低接種疫苗兒童患發熱性癲癇的風險。
研究者Bjarke Feenstra說道,本文研究為我們更深入地剖析發熱性癲癇發生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一定的線索,MMR三聯疫苗的開發為改善兒童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然而其有時候也會引發兒童發熱性癲癇的發作,這就表明當前的MMR三聯疫苗或許還需要進行優化改進以降低部分兒童注射后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