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至25日,第9屆世界卒中大會在美麗的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這次大會提供了一個尖端的教育和科研經驗,側重于預防中風,急性管理和中風后恢復性護理的最新進展。
涉及三個小型隨機試驗的薈萃分析顯示,咽部電刺激(EPS)可有助于加速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康復。
由英國諾丁漢大學卒中臨床試驗中心Polly Scutt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接受EPS治療的吞咽困難患者,與假治療患者相比,發生吞咽困難的臨床和影像學證據較少,住院時間可能更短。
卒中后吞咽困難非常常見,往往來自于吸入性肺炎,并可導致不良后果。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于第9屆世界卒中大會(WSC)上。
對于薈萃分析,研究人員電子檢索了Cochrane圖書館、PubMed和包括參考文獻目錄的出版物。其中包括比較卒中后3月內應用EPS和不應用EPS的完全隨機對照試驗。
他們確定了三項完全試驗(一項未發表),共有66例患者,平均年齡72歲,平均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為10.2分,平均吞咽困難嚴重程度評定量表(DSRS)評分為7.2分(總分12分),累積滲透-誤吸量表(PAS)的平均得分為26分(滿分48分)。
在基線水平,隨機分配到EPS組的患者,與未接受EPS的患者相比,其體能較差,DSRS評分、累積PAS評分和改良Rankin量表評分較高。 PAS評分通過使用吞咽攝影檢查確定。
與卒中后2周假治療相比,EPS治療與較低的累積PAS評分和較少的不安全吞咽有相關性。EPS的住院時間有縮短趨勢(47.4 天VS72天; P =0.081)。正如人們所預料,使用EPS并不影響改良Rankin量表評分,因為評分不包括吞咽困難的測量。
對于滲透誤吸評分大于3的患者,EPS治療組的比值比為0.13;對于DSRS大于3的患者,比值比為0.2。
研究人員報告說,在預先確定的亞組分析中,EPS對吞咽困難(DSRS>7)患者和腦出血患者(P = 0.001)的滲透誤吸量表評分影響最大。
法國里爾大學神經學教授Didier Leys博士在Medscape醫學新聞中評論說,研究的主要關注點是“卒中急性期,尤其是卒中后2周或3周,患者死亡的一個原因是肺炎,肺炎通常是急性期卒中后吞咽困難的結果。
他說,良好的卒中治療可以預防這些問題,但即便是在良好的卒中單元,某些肺炎病例仍時有發生。
Leys博士說,雖然納入薈萃分析的3項試驗規模較小,但“它們被隨機分配,結果顯示治療患者的吞咽困難有較少的臨床和影像學證據,住院時間也更短,這意味著或許不太可能發生肺炎”,因為醫院就診環境的暴露時間更短。
他說,這項試驗本身并不能確定EPS可治療腦卒中后吞咽困難,但它支持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刺激可以通過使用鼻咽管完成,根據插入距離判斷,可以精確地將鼻煙管放置在咽部目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