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性傳播疾病病種逐步有變化,非淋菌性尿道炎是其中發病率較高的病種之一。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簡稱NGU)是指有尿道炎,但尿道分泌物查不到淋球菌的一類疾病。主要由沙眼衣原體(C.trachomatis簡稱Ct)和解脲支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 簡稱Uu)引起,少部分由其他陰道細菌引起。本研究采用7種藥物治療組,運用藥效學分析方法進行評價,為臨床提供合理用藥方案。
目的:進行7種藥物聯合使用治療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衣原體、支原體合并感染藥效學評價。
方法:衣原體、支原體合并感染者228例,隨機分4組,每組57例。A組給予頭孢曲松鈉2.0 g,諾氟沙星0.2 g,qd;B組給予頭孢他啶2.0 g,依諾沙星0.2 g,qd;C組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2.0 g,洛美沙星0.2 g,qd;D組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2.0 g,氟洛沙星0.2 g,qd。
結果:四組有效率分別為91%、93%、98%、98%;不良反應率分別為40%、53%、79%、96%,D組效果最佳,相對不良反應較重。
結論:衣原體、支原體合并感染選擇D組治療方案最佳,但依個體差異適當調節劑量,延長治療時間,減少不良反應給人體的痛苦。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4年5月~2005年4月來我院就診確診為NGU男性患者228例,醫生臨床體征檢查和Ct、Uu檢查符合UGU標準:尿道刺癢,排尿疼痛,少數有尿頻;Ct、Uu細菌培養(兩種共存)均為陽性。隨機分成A、B、C、D 4組,每組各57例。各組體征、病程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1.2 方法 A組給予頭孢曲松鈉2.0 g,靜脈續點諾氟沙星0.2 g,qd;B組給予頭孢他啶2.0 g,靜脈續點依諾沙星0.2 g,qd;C組給予頭孢哌酮/酮巴坦鈉2.0 g,靜脈續點洛美沙星0.2 g;D組給予頭孢哌酮/舒巴坦鈉0.2 g;靜脈續點氟羅沙星0.2 g,qd;4組均連續使用14天。治療期間禁性生活,內衣及洗具應消毒,分開使用,以免重復感染。
1.3 臨床判定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治愈2~3天之后進行細菌培養呈陰性;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病原體檢測為陽性;無效:臨床癥狀無改變,病原體檢測為陽性。治愈加顯效為有效。
1.4 不良反應評價 正常:對中樞神經系統存在不良作用,如頭痛、
失眠、幻覺,注入血管部位疼痛、發癢、發紅等。加重:正常使用劑量范圍內不良反應癥狀加重至人體難以接受繼續治療。
2 結果
2.1 藥效分析 效果是指所關注的特定藥物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治療效果不用貨幣單位來表示,而采用臨床指標來示[1]。其具有臨床意義,且可以作為治療的依據。本研究以4組藥物治療Ct、Uu合并感染的治愈率和有效率作為衡量指標。4組患者治療結果見表1。4組均確診為Ct、Uu合并感染患者,且聯合用藥方案相似,但其藥效指標卻不同。
2.2 不良反應分析 注重比較不同治療組之間發生的不良反應大小。本文不良反應是在治療過程當中人接受正常劑量時出現的傷害人體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結果見表2 表1 4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表2 4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比較
3 討論
Ct是嚴格細胞內寄生的微生物,感染型的原體呈球形,繁殖體的始體呈圓或卵圓形。Uu屬原核細胞微生物,無細胞壁及前體,細胞器極少,對β-內酰胺類及頭孢類抗生素不敏感,通常對四環素類、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等干擾蛋白質合成的藥物敏感[2]。本案使用的頭孢類均為第三代頭孢菌素藥物,其對G-及綠膿桿菌均良好作用,使用于Ct感染。喹諾酮類對G-桿菌活性高,在體內分布廣,有效抑菌或殺菌,高濃度時Uu敏感性較高,且有泌尿系統中濃度更高,治療中適當增加劑量有比較好的效果[3]。兩者均為廣譜抗菌藥,聯合使用起到抑制或殺滅Ct和Uu作用,相對兩者對中樞神經系統均有不良反應,聯合使用加重不良作用,如C、D組,若增加劑量嚴重失眠、幻覺,難以繼續治療。因A組、B組存在藥物耐藥性,藥物效果較低,因此臨床上應適當調節品種,使治療有效、安全。
本研究表明A組到D組治愈率逐步升高,但相對不良反應較大,若增加藥物劑量,會出現患者難以接受的不良作用。因存在藥物的耐性A、B組治愈率較低。綜上述分析,對有不同個體差異的初診或復診的患者應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使患者得到有效、安全、經濟的治療。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6年9月4卷18期;《非淋菌性尿道炎用藥效果分析》;樸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