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賢 山西省靈丘縣中醫院(034400)
關鍵詞:慢性婦科炎癥;中醫藥療法;醫案;醫話
婦科炎癥指包括盆腔炎,宮頸炎,陰道炎,尿道炎等一系列病位在女性內生殖器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病變。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多首選方便快捷的西醫治療。多數急性婦科炎癥常用抗感染,消炎的方法治愈,部分病例西醫不僅效果欠佳,還遷延發展成為慢性病。使得病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抗菌消炎藥使用過久還常常出現以消化道癥狀為主的不良反應,還有一些病人因為缺乏系統地治療和治療不徹底,也可導致慢性病變過程。茲結合臨床實踐經驗,總結慢性病辨治體會如下。
1 病因病機的認識
所謂炎癥就是具有血管系統的活體組織對損傷因子發生的防御反應,病變部位出現充血,滲出性水腫,以及纖維結締組織增生等病理變化。婦科炎癥與婦女生理解剖結構密切相關。慢性婦科炎癥的共同特征是:常有程度不同的,時輕時重的下腹疼痛或下腹墜脹或牽扯感,月經前或勞累后加重,腰痛,白帶增多,并時常伴有月經失調,大便時腹墜感等癥狀。如果從中醫的角度審視本組癥候群,可歸結為任帶脈損傷失其約束所致,因此可從帶下病著手論治。查《傅青主女科》等有關論述,認為帶下俱是濕證,因帶脈不能約束而病此患,故以帶名之。常由脾氣之虛,肝氣之郁。濕氣之浸,熱氣之逼所致。慢性病病程長,而病久必虛,病久必瘀。虛實夾雜,痰濕與瘀血互結是本病的病理特點,涉及肝脾腎三臟。然濕有內外之分,脾虛是產生內濕之因,脾虛失運,聚而生濕,流注任帶二脈;外濕多因久居濕地,或冒雨涉水或不潔性交等,感受濕邪。是炎癥必有局部血管脈絡的損傷,進而導致瘀血的產生,日久可形成干血,瘢瘕等,慢性盆腔炎時用B型超生波檢查可發現盆腔炎性包塊或液性暗區。因此健脾利濕,祛瘀生新可作為通法而貫穿治療過程始終。現代研究也證實,活血化瘀中藥可以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抑制結締組織增生,而健脾利濕中藥又能減少滲出,改善人體內環境,增強人體體質。慢性病病理機制復雜,西藥作用靶位單一,常常顧此失彼,而中藥可多靶位作用,整體綜合調理,這也是中醫治療婦科慢性病乃之所有慢性病之優勢所在。
2 證治分型
根據病機性質寒熱虛實、痰濕瘀血側重面的不同可大體分為以下三種證型辨治:
2.1 脾虛濕盛 患者癥見帶下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薄,或如涕如唾,無臭,腰酸困,神疲乏力,納少,腹脹便溏,肢腫,舌淡胖,苔薄膩,脈緩弱。臨床采用健脾益氣,利濕稍佐祛瘀的方法,常用完帶湯加益母草,三七,雞內金,茜草,烏賊骨,生龍牡等藥。
2.2 肝經濕熱 患者癥見帶下量多,色黃,質粘稠,臭穢,或色白呈豆渣樣,外陰瘙癢,小便短赤,胸悶,13苦納呆,小腹作痛,腰困,舌苔黃膩,脈滑數。治療采用清利肝膽濕熱,健脾活血化瘀,常用龍膽瀉肝湯加白術,內金,丹皮,三七,益母草,桃仁,牛膝等藥。
2.3 痰瘀互結 癥見小腹包塊,腹刺痛,面色晦暗,口于不欲飲。盆腔B超檢查可發現炎性包塊或液性暗區,舌紅有瘀斑,苔薄黃,脈弦細。治療采用活血化瘀散結,佐加健脾利濕,常用桂枝茯苓丸加懷牛膝,半夏,白術,內金,生山藥,澤瀉,車前子等藥。
上三種證型可相互轉化,但總歸離不開濕和瘀。
3 病例介紹
例1:侯某,女,36歲,2004年5月初來診。病程半年余。下腹墜脹隱痛,腰酸困,白帶量多,色淡清稀,納呆,腹脹,便溏,一日2至3次,遇涼加重,舌淡苔白,脈濡緩。B超顯示:盆腔多發性液性暗區,卵巢附近
例2:胡某,42歲,2005年7月12日來診。病程1年余。陰部瘙癢感,少腹脹痛,帶下黃綠量多,質粘,時呈豆渣樣,惡臭味,小便時常淋漓澀痛,口苦,咽干,目不適,不欲飲食,舌紅,苔黃膩,脈滑細數。婦科檢查診斷為宮頸縻爛,陰道炎。中醫辨證為肝膽濕熱下注。治擬清利肝膽濕熱,佐以活血化瘀。藥用:黃柏
(王淑賢,慢性婦科炎癥辨治體會[J]光明中醫2008年10月第23卷第10期:1581)